搜索找到 55 个匹配

Asrgfb
2017-05-09 21:33:12, 周二
版面: 无忌堂
主题: 撩一下
回复总数: 1
阅读次数: 4473

Re: 撩一下

“撩”意思不清楚啊。是 liao1 还是 liao2?

广州话更有三个音:
阳平——黑蚂蚁同毛毛一日到黑撩教主。
阴平——黑蚂蚁同毛毛食雪糕,撩起教主条食瘾。
阴上——教主食到芫荽一定要撩出嚟。
Asrgfb
2017-05-09 03:53:03, 周二
版面: 影音馆
主题: 最好的同志电影—Shelter
回复总数: 0
阅读次数: 4220

最好的同志电影—Shelter

洛杉矶南面有条尾巴,連着港口。这一區叫做区圣伯多禄 (San Pedro),是貧民区。 2007年,有部同志电影出現,背景就是圣伯多禄。电影叫做 Shelter,不知是谁起了一个不倫不类的中文名字——《欲蓋弄潮》。Shelter 是我认为最好同志电影。以前我觉得 Shelter 跟《愈爱愈美丽》平分天下。近來我重新看過,結果《愈爱愈美丽》比了下去。兩部电影都是讲小市民的故事,非常逼真、真实。想知道美国社会、文化、语言,Shelter 是導游。《愈爱愈美丽》也是如此,可惜电影結尾時導演更改了剧本,以致造成主角的性格有矛盾。於是敗在 Shelter 手下。 Shelter 的主角是撒克 (Zack...
Asrgfb
2017-05-09 01:21:49, 周二
版面: 回忆录
主题: 我的前半生(20)
回复总数: 2
阅读次数: 15764

我的前半生(20)

1977 年二月七日,我离开香港,从此不在那里定居。想不到的,是十五年才有机会再回来。离开时香港乌烟瘴气,到处抢劫,贪官污吏横行。十五年后,治安好了,廉政公署见效,木屋区不见了,市民安居乐业了。这是后话。我已经忘记了临走时的事,不记得当时的心情。不过多半是庆幸可以离开,但是前面茫茫然。 表姐和表姐夫在六十年代住在我们楼上,和我很熟的。他们有两个儿子、两个女儿,一家人在 1967 暴动后移民到温哥华。我就是和他们住在一起。表姐夫的房子有两层。儿女在楼下,表姐和表姐夫在楼上后面的大房间,我在前面的小房间。 来到温哥华后,第一需要就是找工作。在七十年代,美国与加拿大大学出产过多的数学博士。1973 ...
Asrgfb
2017-05-09 01:20:13, 周二
版面: 回忆录
主题: 我的前半生(19)
回复总数: 0
阅读次数: 13791

我的前半生(19)

收到一众笔友回信后,发生了突如其来的事。暑假以前,我收到加拿大领事馆的通知,要我去体检。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接到通知,要去会面。移民官是法裔。他开口就问我是否还打算移民。我说是。他说那就要三个月内移民。我说和理工学院的合同是到暑假为止,可否通融一点?他说不可以。加拿大不久以前颁布新例,移民需要有六十分,而我只有五十分。所以一拖延就没有配额了。我没有办法,只好死死气(广东话,“无可奈何”)签了移民协议,最迟 1977 年二月十一日到境。 我立刻告诉爸爸妈妈。香港文化与大陆很不同。爸爸妈妈唯恐我不能移民,所以听到消息自然开心。1997 已接近,所以移民潮已兴起。我同辈的人,很多去留学后不再回来。高我一...
Asrgfb
2017-05-09 01:18:39, 周二
版面: 回忆录
主题: 我的前半生(18)
回复总数: 0
阅读次数: 12121

我的前半生(18)

回香港后,我一直闷闷不乐。找到爱人依然寥寥无期,而我快到三十岁了。一如既往,我只能埋在书本里,寻找梦想的世界。 九月某天,我在香港大学图书馆里翻新到杂志。看到一本很特别的,是装订的小报 (37 cm × 27 cm),叫做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(《纽约书评》)。《纽约书评》不同於其他书评,书籍评论只是框架,作者其实借题发挥,大做文章。但他们写得很好,英文无懈可击。我后来发现,《纽约书评》的作者都是大手笔。我在第二篇提到 Gore Vidal。我认为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,美国作家要算他首屈一指。他是《书评》作者之一。另外一个作者是 Ian Buruma(伊恩•布鲁玛...
Asrgfb
2017-05-09 01:14:26, 周二
版面: 回忆录
主题: 我的前半生(17)
回复总数: 0
阅读次数: 12443

我的前半生(17)

很不容易捱到暑假,我立刻飞去美国。因为急於见到 Jim,所以不在加州停留,直接转机去佛罗里达。飞机降落时已经是晚上了。Jim 当然来接我。我忘记了当时情形,也不记我们得是否拥抱。那是 1976 年,美国男人见面时通常是握手而已。他在飞机场附近的酒店开了房,那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动手动脚了。 终於我梦寐以求的时间来到了。原来肌肤之接是这样的!他让我畅所欲为。不过因为我没有经验,所以还是不及梦遗过瘾。 次日早上,我们离开酒店,开车去的他的家。Jim 住在小镇里,房子很大,只有一层,但是很多房间。院子更大,有个巨型温室,里面至少有几百盆兰花。他有一只狼狗,很听话的。我就在那里了过了几个星期。佛罗里达...
Asrgfb
2017-05-09 01:12:18, 周二
版面: 回忆录
主题: 我的前半生(16)
回复总数: 0
阅读次数: 12101

我的前半生(16)

我在第十篇那里说,离开俄亥俄之前,我加入了同志交友团体,但没有经验,结果没有人联系。回港后,我似乎加入了另一个同志交友团体,现在记不起情形,只记得是书信来往的。 四十岁以下的读者,多半不知道笔友是什么一回事。八十年代以前,个人电脑还没有发明,更不要说手机了。联络朋友,不是用电话就是写信。打长途电话是很贵的。香港以前要到电话公司打,还要预约!所以外地朋友就只能写信。以前旅游不方便,坐飞机太贵,坐船太慢。从香港坐船去加州要两个星期,去英国要三个星期。所以笔友可能终身也没有见过面。我妈妈就是这样。三十年代她念中学时认识一个笔友,是纽西兰的。她们通信至少有五年的时间,交换相片、礼物。直到 1941 年...
Asrgfb
2017-05-09 01:10:17, 周二
版面: 回忆录
主题: 我的前半生(15)
回复总数: 0
阅读次数: 12231

我的前半生(15)

大陆读者可能以为我漏了一件最要紧的事——逼婚。事实上,香港社会不流行逼婚。我回到香港时,已经差不多二十九岁了,但我父母提都没有提,也没有托三姑六婆介绍对象给我。我爸爸最反对“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”。祖父、祖母十九个孙子,一个夭折了,其馀十八个,有七个没有结婚。大学和我最要好的那两个同学都没有结婚,其中一个还是寡妇的长子。 香港人那么接受不婚,我看可能是来自自梳女的传统。传统起於明末清初,珠江三角洲顺德县的妇女。她们从事种桑、养蚕、缫丝,能够养活自己,不需要依赖男人。於是愈来愈多女人不嫁,免得受夫家虐待。为什么叫做自梳女呢?因为以前广东少女是梳大辫的,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梳成发髻。自梳女不嫁,也有...
Asrgfb
2017-05-09 01:08:22, 周二
版面: 回忆录
主题: 我的前半生(14)
回复总数: 0
阅读次数: 12193

我的前半生(14)

那时同性恋在香港社会是隐形的。不独没有小电影和黄色书报,也没有像 The Advocate 那样的杂志。我去邮局开了邮箱,这样收到笔友的信和杂志时,也不用天下皆知了。我不记得有没有订 The Advocate 了。在俄亥俄时多半有,回香港后就不知道了。那时寄同性恋杂志都是密封的,免得收信人不小心露了马脚。 还好,可以看书。那些日子,我常去图书馆。大会堂图书馆很多二十世纪的英文小说,香港大学图书馆也很多。好像我是在大会堂图书馆借到两本最伟大的同志小说。 我先借到二十世纪大小说家福斯特的《莫里斯》。福斯特是同性恋的。他在 1913年写了《莫里斯》,破天荒地讲两个男人相爱的故事,而且有情人终成眷属,...
Asrgfb
2017-05-09 01:06:10, 周二
版面: 回忆录
主题: 我的前半生(13)
回复总数: 0
阅读次数: 12176

我的前半生(13)

接着下来就是找工作。凑巧理工学院扩充,数学系要请很多讲师。我在俄亥俄的时候,有同学已经将这个消息告诉我。我记不清楚当时是不是已经申请,以备万一申请不到移民加拿大时,还可以有后路。大约七、八月,我收到理工学院通知,聘请我做讲师。和我同时受聘的,还有三个同学。 除了找工作,还要重新适应香港的环境与社会。我在第十二篇里说,回香港就是坐牢。青年、中年读者多半不知道是什么一回事。我长大的时候,香港不像今天那么好,所以我们从小都想远走高飞。香港面积只有 1,104 平方公里,二、三百万人就挤在那里。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香港居民,大部分不是香港出生的。像我那样,父母都生於香港的,在人口里只占很少数。那许多人...